1.世界经济走势牵动中国经济"神经"。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,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,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,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。 2.消费对GDP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。2005年,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、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内生增长因素的推动下,国民经济将保持8.5%左右的较快增长,消费需求作为对经济增长最大、最稳定的贡献者,预计2005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.8%,是所有经济指标中回落幅度较小的指标。 3.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至正常区间。预计2005年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在17%左右,基本在正常增长区间;政府将及时出台有关维护经济安全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、优化重大布局、保障公共利益、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细则;投资体制将不断改革和完善,进一步促进全社会投资环境的改善。 4.就业总量矛盾缓和农民工短缺状况好转。2005年,我国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将有所缓和,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将继续上升,私营和个体企业将继续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主力军,女性劳动力供求状况趋好。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,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的矛盾难以明显缓解。 5.我国财政赤字率有望继续下降。2005年,我国将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;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,预计在14%左右;财政赤字控制在3000亿元左右,财政赤字率继续下降。 6.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由偏紧转向中性。2005年,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,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,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存在。尽管股市存在诸多不利因素,但制度改革将推动我国股市在平稳运行中寻求发展。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发展壮大,潜在资金供给充足。市场将更多地体现为价值投机。 7.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。预计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,增幅将回落到21%左右。2005年外贸进口增长速度比2004年将明显下降,但仍将快于出口增幅。根据有关部门预测,2005年贸易平衡压力进一步扩大,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约150亿美元,比上年减少100亿美元左右,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降低。 8.物价总水平将呈现平稳态势。2005年,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8.5%,经济增长在潜在经济水平的下限运行,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动力不足。预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%,和2004年基本持平,其中翘尾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约1.1个百分点;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%左右,其中翘尾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约3个百分点,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比上年减慢6个百分点。 9.宏观调控着力点鲜明措施更趋灵活。2005年,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,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,理顺和规范经济关系,完善经济法律制度,从体制、机制上来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。2005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行政色彩将逐步淡化,间接调控手段、市场化方式成为常态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注重总量调控的同时,在引导结构优化方面将体现得更为明显,"区别对待"的政策特色得以延续并更加鲜明。 10.四大周期性需求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。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,我国投资需求过快增长的局面将有所改观,在大力抑制无效投资的同时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资,我国经济将恢复正常运行状态,2005年综合警情指数全年将基本在绿灯区运行。
|